0Open api qps request limit reached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敦煌莫高窟历史背景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背景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最早是僧人乐僔、法良创窟。北凉占领敦煌的公元421年至433年间,有计划、有组织地一次性建成有体系的一组洞窟;公元525-576年间,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和北周宗室建平分于义各建造一大窟;史称“群臣缔构而兴隆”。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开凿。
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,起始于366年,结束于1368年,历经东汉、魏晋、南北朝、隋唐、五代十国和西夏等几个历史时期,形成时间跨度约1000年。主要的开凿时期在北魏、隋和唐代,其中唐代是莫高窟的鼎盛时期,开凿了大量的石窟寺和石窟壁画。
莫高窟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几个因素:
1. 丝绸之路的影响。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要道,商旅云集,宗教交流频繁,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。
2. 唐代的盛世特点。唐代的开明政策、社会繁荣为莫高窟的大规模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持。
3. 佛教在北方的传播。佛教北传至中原后在唐代大范围传播,莫高窟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佛教在唐代的盛行。
4. 敦煌的地理位置。敦煌处在丝绸之路要冲,又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门户,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,政府和富豪愿意在此投资建设石窟。
5. 艺术家和工匠的支撑。莫高窟的开凿离不开大量的工匠和艺术家的参与,他们的技术和艺术水平直接影响了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和质量。
综上,莫高窟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条件、地理环境、宗教因素和人才支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约1000年的社会变迁和艺术演变,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,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,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敦煌是佛教东传汉地的第一站,早在魏晋时期,西域过来的僧侣就开始在这里的岩壁上开凿洞窟,在窟内创作精美的泥塑佛像和美轮美奂的壁画,借以宣扬佛家经典教义,吸引更多信众。
到北魏时期,在信奉佛教的皇室支持下,莫高窟的营建进入高峰期,无数宏伟的洞窟中忙碌着众多工匠画师,为后世留下来无数堪称国宝的艺术珍品。
隋唐时随着国力的发展,这里的创作不仅在持续进行而且中西方艺术融合完成,塑像和绘画作品体现了不少创新。
一直到北宋中期,敦煌归义军政权被西夏所灭,莫高窟才慢慢走向沉寂,直到近代才重新绽放它的光芒。
敦煌莫高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,历经十六国、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西夏、元等历代的兴建,形成巨大的规模,有洞窟735个,壁画4.5万平方米、泥质彩塑2415尊,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、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。据唐《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》一书的记载,前秦建元二年(366年),僧人乐尊路经此山,忽见金光闪耀,如现万佛,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。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,称为“漠高窟”,意为“沙漠的高处”。后世因“漠”与“莫”通用,便改称为“莫高窟”。另有一说为:佛家有言,修建佛洞功德无量,莫者,不可能、没有也,莫高窟的意思,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。
北魏、西魏和北周时,统治者崇信佛教,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,发展较快。
隋唐时期,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,莫高窟更是兴盛,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。安史之乱后,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,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。北宋、西夏和元代,莫高窟渐趋衰落,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,新建极少。
上一篇:网上购票网址_网上在线购票